日前,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观众们享受着一场光影盛宴。舞台上绚丽灯光的背后,是刘以刚和他的“空中陆战队”几个月来所有的汗水与坚守。
完成奥体中心场内从电源变压器到灯光、音响、特效设备的全链路核查,确保每一段线路都安全可靠——这是广东电网公司广州越秀供电局保供电部的三级拔尖专业技术专家刘以刚和他负责的开幕式表演保供电专班低压小组接到的重任。

广州供电局全运会保供电小组组员在攀登马道。
一支由12名配网骨干组成的“空中陆战队”迅速集结——他们的战场,是比场馆灯光设备更高的、离地70米的马道。
“马道是顶部表演负荷设备唯一的缆线走廊、巡检通道、电源控制点位,所有工作都必须在高空完成。”顺着刘以刚所指方向望去,观众席后方藏着一条陡峭的“天梯”:三段约70度斜角的扶梯向上延伸,狭窄的梯级仅容半只脚落地。
手脚并用爬上马道,人与地面瞬间拉开70米,脚下镂空的钢铁栅格板更让人心里发怵,低头只能看见下方观众席上缩成“米粒”大小的人影。“说实话,我们第一次爬的时候,腿还是有点抖的,离地面非常高,刚开始爬的时候我们手是扶着栏杆的。”刘以刚至今记得第一次踏上马道的情形。“手心全是汗,往下看腿都软。但再怕也得硬着头皮走,每一个链路都不能漏。”
马道上,电缆密密麻麻蜿蜒敷设,串联起馆内所有声光设备。“这些线路,每一根都关乎表演效果。”“空中陆战队”成员、广州增城供电局运行维护中级作业员钟锦航说,“我们的目标是保电到每一盏灯。”
场馆内6000余套灯光设备,近4000个开关,240公里电缆……要在两周的时间摸排完成,精准匹配,绝非易事。 刘以刚说:“这一次全运会保供电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我们保到灯头。但很多展演的设备我们以前接触的比较少,这需要我们快速掌握它工作的原理,摸清楚它的供电链路。”

广州供电局全运会保供电小组组员在检查设备。
临近开幕式,表演要求新增27盏大型光束灯,还得把原本放在观众席的灯具挪到舞台下方。“这可不是像‘重新拉个插排把设备插上’就能轻松完成的,连带控制系统、电源柜、供电、信号线缆等成套系统,全要重新布线。”广州天河供电局运行维护中级作业员黄晟洋回忆。更棘手的是,这些临时设施没有完整的设计和验收资料,常常出现电源与负荷对应不上、设备功能异常的情况。
为了保证正常展演,越临近开幕式,巡检频次越密。“现在每天要爬3趟,最多的时候一天爬了6趟。”钟锦航打开手机微信运动,每天在马道上摸排的步数就有近2万步。
白天的马道像个“蒸笼”,狭窄的空间里闷热难耐,队员们走几步就浑身湿透,大家背包里都多备一件工装;到了夜晚,马道陷入黑暗,栅格板上的电缆因通电而发烫、振动,可他们的脚步从没慢下来过。对“空中陆战队”的队员来说,排查完链路的间隙,一起观赏开幕式彩排,成了他们最特别的放松方式。
“上边视野很好。”队员们打趣道,“看着那些灯光亮起来,就知道我们的活儿没白干,再累也值。”钟锦航笑着说。开幕式上一盏盏灯如约“绽放”,便是这支“空中陆战队”心中最好的嘉奖。(薛子怡 常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