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建设项目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总建筑面积38.5万平方米。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国庆前完成了C区H2-GA栋钢连廊施工,这是项目最后一项超危大工程。钢连廊底部悬空39.2米,跨度28.6米,单根钢梁重16.5吨,其顺利完工为项目后续整体投用奠定基础。
项目航拍图。吴奇招 摄
项目建设内容丰富,包含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研实验楼、信息中心楼等,是一所集教学、科研、生活和交流于一体的智慧校园,建成后有助于黄埔区打造高精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人才高地。
自2024年8月校区交付后,人才集聚效应初显。2024年9月1日,首批2260名学生进驻,其中本科生370人,研究生1890人;2025年9月4日,校区迎来2025级新生,304名本科生与568名研究生加入,充实了创新人才队伍。
项目建设过程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将多种元素融入施工,实现品质效益双提升。
在绿色建造方面,紧扣行业需求,预制装配环节应用新型技术,如叠合板、预制外墙板等。预制构件尺寸精度误差控制在±2mm内,质量合格率较传统现浇工艺有所提升,减少30%高空作业量,降低60%建筑垃圾排放,施工能耗同比减少20%,工期缩短近30天,筑牢履约品质。
关键技术上,针对预制变直径管桩施工这一业内少见难题,采用“三位一体”技术方案。通过无人机高精度GPS定位,上下节桩中心坐标点定位误差≤20mm,效率较人工测量提升;借助定制化送桩器实时控角,桩身垂直度偏差小;采用管波法全长度检测下段桩身,覆盖率达100%,关键工序工期缩短5天。
工艺革新时,用钢结构屋架替代传统混凝土花架,单平米造价降低,节省成本,项目整体措施成本减少,单跨施工工期缩短,效率提升,还减少建筑垃圾和水资源消耗。
数智赋能体现在BIM技术、智慧工地、装配式工业化管理三大系统协同。BIM技术使成本预算误差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累计节约成本近420万元;智慧工地将隐患预警响应时间大幅缩短,效率提升90%;装配式管理建立全流程信息化台账,预制构件追溯率和合格率达100%、99%。
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建设项目从技术突破到效能提升,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自身建设注入动力,也是建筑行业以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