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28日,由惠州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主办、惠州市福友协会承办的“惠州福彩润鹅城”公益市集活动举行。惠州市惠城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打造的益心商铺移动端——“益心惠爱”微市集,携康复者自制手工艺品、益心工坊出品的宋锦等系列手工艺品及爱心商家助残商品亮相,通过“公益+职业赋能”的创新模式,为精神障碍康复者搭建起社会融入的桥梁。
微市集开业近半个月的时间里,完成销售技能训练12人次,手工艺品制作培训62人次。15人通过市集实践实现辅助性就业,累计产生875元的辅助性收入。
微市集的“职业技能实践区”是康复者能力蜕变的见证场。社工提前为康复者提供了专业的销售岗前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销售技巧和服务礼仪。活动现场,通过“手把手教+即时鼓励”机制,帮助康复者建立职场信心。康复者热情地与顾客交流,自信地介绍着康复伙伴制作的手工玩偶和手工花,并大方地请顾客试吃惠州特产。不少市民纷纷慷慨解囊,购买心仪的商品,用实际行动支持公益事业。
以国家级非遗宋锦为基底,康复者们制作了包包、耳环、珍珠扇、葫芦挂件、发簪等9类文创产品,销售火爆。“我们选择开发宋锦珍珠扇、绒花等高附加值手工艺品,绝非单纯追求经济价值。”益心社工邓凤枢手持一柄精巧的宋锦团扇,娓娓道来:“高价值的手工艺品不仅能提高康复者的收入,当康复者用时间完成一幅复杂图文的宋锦团扇,或反复调整十余次才固定绒花最佳状态,他们是在艺术中不断被治愈,也是在创作中重构对自我的认知——我能创造美,我值得被看见。”
益心微市集所展现的“社交赋能”效应尤为突出,康复者小豪、小丹在社工们的悉心鼓励与引导下,从最初的迷茫无措,逐渐蜕变为主动出击的推销小能手。他不仅热情地向顾客细致介绍产品特色,还积极与社工团队共同研讨销售策略,甚至提出了朗朗上口的销售口号,为市集增添了一抹亮色。小豪妈妈欣慰地对社工们说:“非常感谢你们为小豪所做的一切,真心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多出来走走、动动,才能更快地恢复往日的活力与朝气。”
未来,服务中心将继续深化“四位一体”就业举措,依托三大模块持续发力。“拾光技能实训基地”,创新采用 “实体运营+培训+实训”一体化模式,缩短学技能到能就业的转化周期。链接社会资源,时时更新社会性就业信息及辅助性就业信息库,有效扩大康复者就业选择范围。除为农村康复者家庭土特产提供微市集代销服务外,还精准链接6家本地知名加工企业,对家庭出产的大米、黄豆、甘蔗、芥菜、荔枝、草地鸡等农产品,采取企业直接收购模式,拓宽家庭增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