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9月19日电(李幸子 梁燕芬)在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的一隅,有一间特别设计的教室。在这里,特殊教育教师钟杰锋把1800多件“私人定制”的辅具送进了300多个“孤独星球”,也把“特殊教育是良心活”这句话写进了每一次的锯末飞溅中。2025年是钟杰锋踏进特殊教育领域的第二十个年头。20年间,他用专业与坚持,为特殊儿童搭建通往世界的桥梁。

2005年,刚从广州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的钟杰锋,走进了越秀区启智学校的大门。彼时的他,对特殊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课本理论层面,直到第一次与孩子们对视,便被触动了,回忆初入职的场景,钟杰锋依然印象深刻。
2005年至2006年,他先后十二次外出学习,从重庆的康复机构到全国各类特教机构,把当时的康复理念一点点“搬”回学校。钟杰锋坦言,早期的坚持并非源于“拯救式”的情怀,而是对“把事做对”的执着。
一次偶然接触到的“把康复师的手带回家”理念,让他豁然开朗,康复不能只靠课堂上的几小时,要让帮助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里,突破点就在辅具上。2014年,11岁的重度脑瘫患儿小豪的到来,让这个想法从理论变成了行动。身高1.7米的他因肌张力过高,头始终后仰着,眼睛只能盯着天花板和太阳。
抱着“让孩子能平视这个世界”这个简单的念头,钟杰锋开始尝试改装轮椅。没有专业工具,就用学校储物室里的废旧木板;没有经费,就自己掏腰包买零件;没有木工基础,就对着教程一点点琢磨。调整靠背角度时,他从90度试到120度,手指被螺丝刀磨出茧子,终于找到合适的支撑点。当小豪的头被稳稳固定,第一次清晰地看到前方时,这个从未露出笑容的孩子,嘴角慢慢向上扬起。
小豪的蜕变,让钟杰锋下定决心推开“辅具研发”的大门。
2014年3月3日,越秀区启智学校辅具适配中心成立——没有场地,就把楼顶的储物室腾空;没有团队,就拉上同事,再找一位退休的木工朋友,组成“铁三角”;没有材料就收集报废的桌椅、轮椅配件,变废为宝。他表示,如今这个曾“一穷二白”的中心,已研发出摆位、移行、沟通等八大类40余种辅具,累计制作1800多件,覆盖脑瘫、孤独症、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群体。
特教老师就像“微光”,慢慢照亮身边的孩子。钟杰锋的二十年,是特教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无数像他这样的守护者,用专业、爱心与坚持,为特殊儿童搭建起一座桥梁,让他们能触摸到更广阔的世界。